Wednesday, April 23, 2014

小日子




423日,书香日。相信不会有太多人晓得或理会这个日子吧。生活中要紧的事多得是,轮不到书籍,况且生活中最佳的借口是“忙”与“累”,所以每天起码看一页书变得很奢侈,也是合乎情理,只有像我这种闲空的人,才有多余的时间看书,做这些与生活无关痛痒的事儿。

看着书房内的书愈来愈多,我觉得很愧疚,即使每天都在阅读,也似乎未能把他们读完。知识无尽,想法无边,若不诚心访书魂,哪能从灵气中得其真传。既然书对我而言极其重要,那么,每逢423日跟他庆纪念日又何妨。

2010年开始,我养成在书香日为自己买一本书的习惯,那一年我买了Norhayati Berahim的《Layang-Layang Bertali Kaca》。这本书勾起我儿时与父亲放风筝的记忆。依稀记得那捆玻璃绳子蛮利,父亲最终还是让我用有韧度的普通绳子放风筝。

2011年的书香日,我最深刻。当天,我和一位爱书的朋友在购物广场逛,我雅兴正浓,问她要不要分开一小时,各自为对方到书局选购一本书,夹一朵玫瑰花交换。她笑着答应。她为我选购的书是非文学性的《Stones into Schools》,是当时的畅销书,给了我一份惊喜,因为我平日很少看这类型的书籍。我则买了Elizabeth Gilbert的《Eat Pray Love》给她,向她的“爱自由”致敬。这种以书会友的情趣,让我感到安闲富足。

2012年,书香日前几天,我问好友要不要在书香日当天交换书,不料,他对我说,没钱买书。我顿时觉得很讽刺,书可以令人的心灵富裕,却未能让人富裕,也可能让人贫穷。那一年,我给自己买了林夕的《人情 世故》,也送了一本给好友,希望他因书而富。坦言,至今,人情世故我练习得很差。

去年,接近书香日的某一天,我无意中遇见了罗启锐的散文《岁月神偷》,兴奋得很。他的电影《岁月神偷》部分灵感是从他最初写的这本散文来的。我没立马购买这本书,因想留至书香日前夕才下手。非主流的书,我不怕有人会看上。结果,我买着了,只是因忙工作,差点儿没去书局买。此书散文运用的文字掺了港式粤语,散发着浓浓的香港情怀。

今年,我提前了一个星期给自己买书,买了几米的一本画册《又寂寞又美好》。这本书是我在奔丧的期间选购的,觉得他反映了我当下的心情,阴天的向日葵灿烂地开着,黑白的美好,感伤的寂寞。四月五日,早上八时十分,我在医院看着父亲走了。

岁月偷走了一切,却偷不走满脑子的文字。唯有文字让我活像个人。书香日不过是一种形式,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给文字一个机会?
 


《星洲日报》< 星云 > 2014724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