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童年充满童话故事,投射在瞳孔里的世界总是缤纷夺目。长大后才晓得现实并不美,所以应该换个说法,儿时对于世界的想象,大部分是童话表面塑造出来罢了。
很多人都说现实是残酷的。活久了,我倒认为残酷的,是长大后才看清楚现实的模样,就像电影《Maleficient》里头,名叫Maleficient的精灵被情人Stefan背叛,失去双翼后,不再相信世上存有真爱;穷困的Stefan被贪婪欲望战胜爱情后,不相信世上有真爱。初生是一张白纸,涂写在纸上的是经历。活在仙境,纸不沾尘,单纯的信仰到底是该有的,抑或是世俗眼光里的“愚蠢”?惹尽尘埃之后,回不去洁净的原本面貌,却嘲讽洁净的他人,不自觉反嘲了当初的自己才是可悲。
倘若把人的成长阶段分为纯净与邪恶,把人的光面归类“纯净”,暗面归类“邪恶”,其实也蛮贴切。世人的标准:邪恶有多深,入世就有多深。人一旦染上“贪、嗔、痴、怨”,纯净的心灵将会被邪恶污染。Stefan的出现,把Maleficient慢慢地引向毁灭,他勾引了Maleficient的“痴”,并让她那份“痴”转化成“嗔”和“怨”,而Stefan本身饱受穷苦生活后,给“利”勾引出匿藏心中的“贪”,舍弃爱情。一念之间,精灵可沦为女巫,现实可歼灭真爱。
在想,到底有多少人会对“Maleficient”这个字眼产生好奇。我自认才疏学浅,所以又去打扰经常保持低调的不说话的老师。翻查《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》,并没找到“Maleficient”的踪迹,网上词典提供的中文意思是“邪恶的”、“有害的”。为了确认,我翻查了《新牛津英文词典》:“Malefic”,形容词,衍生字“Maleficent”(形容词)和“Maleficence”(名词),意为“能引起伤害或毁灭性的,特别是由超自然现象所引起的。”此字源自十七世纪中叶的拉丁文“Maleficus”,由“male”(“ill”之意)和“-ficus”(“doing”之意)组成。认识此字后,我觉得把它作为好精灵的名字确实很巧妙,巧妙地暗示正邪是共存一体的,“放下”才不会招惹邪恶。
现实是童话的黑暗面,是长大后重读童话故事所看见的一片黑森林,充满魑魅魍魉,真爱被淹埋在荆棘深处。或许我们永远都找不着真爱,因为我们可能太专注于爱情而错过了它的存在。
《星洲日报》< 星云 > ,2014年10月30日。
2 comments:
别把人生看得太透,有时朦朦胧胧也不错。
真爱 ~ 为何要寻?为何要找?当你不刻意追寻时,它时时刻刻都存在你左右。
同桌的你
同桌的你,
我喜欢您的“难得糊涂”。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