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未踏入广告这一行时,对它有很多想法和幻想:
马来西亚的广告为何如此保守和老套?在广告公司上班的人,一定很有潮流触觉;广告人的接受度一定很大,创意无限;做广告的人一定很讲究原创。
现实的确和想象有距离:
很多时候,是马来西亚客户不能接受新点子,而不是广告人“冇料到”;在广告公司上班的,还有很多人抗拒自己不曾听闻的潮流新事物;一些广告人难以接受异于平常的点子,甚至一些短剧型的广告也要求如电影理论学里所说的结构,一定要写得规规矩矩;原创点子好像不值钱,似乎有很多广告人都喜欢抄别人的设计和概念。
我看到一个蛮可笑的现象:
大多数客户都希望广告人能为他们想出“绝世好桥”,有别于其他产品的广告,但是却不敢接受新点子,经他们几番修改初稿后,成品最终还是掉落俗套。一旦市场上出现一个新颖突出的广告,成功引起人们的注意,客户就会一窝蜂拥去走相同路线的广告。这种现象犹如不被接受的衣着风格,因为潮流兴起,最后被广泛接受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框,有人在里头不肯出来,有人从里头走了出来,也有人从外头走了进去。我经常都在问自己,握着笔的我,是在框内抑或是框外。当初我选择了文字,如今我靠文字糊口,对文字的情绪起伏不定,好友问我,“你现在是承担着后果,还是享受着成果?”
上了第一堂“本土特色与国际标准—— 华语规范化”课之后,略懂一些汉民族共同语规范化的历史和规范化工作的演变,个人对于现今的华语语言争议感觉有点儿乱。研究语言的苏新春说,“没有语言使用实际状况的支持,学理并不会对百姓产生太大的作用,这是由语言本质的约定俗成性决定的。‘约定俗成’战胜‘理论规定’,‘百姓’打败‘专家’,这样的现象在语言学史上比比皆是。”无可否认,语言文字随着生活改变,规范的依据也是约定俗成,但是当约定俗成,成为规范后,没被人们重视,反而人们在使用时各持本身的准则或随自己的意思,那么,最初的文字意境与文化内涵会不会渐渐淡化或消失?语言系统是否将面临一个大混乱的局面?
我不是文艺青年,也不是文人雅士,我只不过是一个文字拾荒者,长年累月收集一些不起眼的文字,慢慢地看,慢慢地吃。我只冀盼我与文字的恋情长长久久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